【歷史上的今天 vs 推薦電影】1973-October-06
贖罪日戰爭 /《恐懼的總和》
.
【以阿戰爭】Arab–Israeli War
.
猶太人在二戰後在聯合國的幫助下於1947年於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以色列,因此引發長年掌控以色列地區的阿拉伯人反對,前後發生了五次戰爭衝突。
第一次中東戰爭 1948-05-15
又稱 以色列獨立戰爭
第二次中東戰爭 1956-10-29
又稱 蘇伊士運河危機 / 西奈半島戰役
第三次中東戰爭 1967-06-05
又稱 六日戰爭 / 六月戰爭
第四次中東戰爭 1973-10-06
又稱 贖罪日戰爭 / 齋月戰爭 / 十月戰爭
第五次中東戰爭 1982-06-06
.
.
【第四次中東戰爭 / 贖罪日戰爭】Yom Kippur War 1973-10-06~26
.
贖罪日戰爭是第四次以阿戰爭的別稱,取名自埃及軍特別選定在猶太人的贖罪日(齋月),以色列全國放假,猶太人禁食,避免使用武器、電子設備的情況下發動突襲。
戰爭起因為第三次以阿戰爭(六日戰爭)遺留下來的領土問題;時任埃及總統薩達特公開向以色列宣戰,並在蘇聯的支持下,汰換了原本老舊的武器裝備。就在總總開戰跡象的情報之下,時任以色列總理梅爾卻捨棄以往先發制人的戰略方針,讓以色列在初期吃盡了苦頭。
贖罪日戰爭總共歷時20天,以色列和埃及與敘利亞、伊拉克、約旦、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家分別在西奈半島與戈蘭高地發生激烈戰鬥;這個區域同時也是和六日戰爭大同小異的地區,因此被視為六日戰爭的餘波,最終在聯合國安理會的338號決議停火。
這場戰爭不論對以阿雙方都有非常深遠的影響;儘管以色列取得軍事勝利,但仍然無法確保國家安全,因此促成了日後的《大衛營和約》以及《埃以和約》,以色列和埃及雙方關係不再緊張。埃及也成為第一個承認以色列的阿拉伯國家,並脫離蘇聯在冷戰時期的掌控。
.
.
.
【推薦電影】
《恐懼的總和》The Sum of All Fears, 2002
導演 菲爾奧爾登羅賓森
主演 班艾佛列克、摩根費里曼
產地 美國
.
改編自知名軍是小說家 湯姆克蘭西的小說,故事描述贖罪日戰爭中一架載在有核彈的以色列戰機被擊落,在多年後被新納粹主義份子取得;他們計畫策動一場美國本土的核爆,進而嫁禍俄羅斯,企圖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由班艾佛列克所飾演的主角 傑克萊恩,是一位在美國CIA中調查此案的分析員,並試圖在美俄高層雙方中間協調,阻止美俄雙方開起一場毀滅性的戰爭。
.
.
【戰略核武】Tactical Nuclear Weapon, TNW
.
有別於一般傳統核武,戰略核武是一種適合打擊敵方戰略目標物,像是特定的建築物、區域、城鎮等,目的是破壞敵人發動戰爭的能力,而非大規模毀滅。
在《恐懼的總和》電影中,新納粹主義份子在美國巴爾的摩體育場內部屬了偽裝成飲料販賣機的戰略核武。這種小型核武發展成能夠以火砲擊發,甚至是單兵部屬的背包搭載,讓核武更具隱匿性,因此成為未來毀滅性或恐怖攻擊的隱憂。目前這種戰略核武在國際上,設有透明化的監管系統限制。
.
.
【傑克萊恩】Jack Ryan
傑克萊恩是一個湯姆克蘭西筆下的虛構人物,曾出現在包括《恐懼的總和》《獵殺紅色十月》等小說中;有不少小說改編成電影,因此也有不少演員飾演過這號人物。
根據湯姆克蘭西的小說設定,傑克萊恩是一位出生於1950年代美國巴爾的摩的前海軍陸戰隊軍官,因為直升機意外而轉成為軍校教官並多次協助CIA,表現出色出任CIA副局長,甚至還黨選兩任美國總統。
目前總共有五位演員演出傑克萊恩一角,其中哈里遜福特演出1992年《愛國者遊戲》以及1994年《迫切的危機》,是目前飾演過傑克萊恩最多次的演員。值得一提的是,克里斯潘恩所主演的《傑克萊恩:詭影任務》,以及約翰卡拉辛斯基所主演的《傑克萊恩》電視影集,是為了紀念2013年10月1日過世的湯姆克蘭西,所創造出的原創故事,並非根據湯姆克蘭西的小說改編。
.
.
.
看完這則「歷史上的今天」你有什麼想法呢?
歡迎留言分享與我討論唷!
.
#電影 #歷史 #點評 #影評 #知識 #解析 #movie #history #歷史上的今天 #贖罪日戰爭 #第四次中東戰爭 #以阿衝突 #恐懼的總和 #傑克萊恩 #班艾佛列克 #摩根費里曼 #thesumofallfears #戰略核武 #TNW #yomkippurwar #arabisraeliwar
「arab-israeli war」的推薦目錄:
arab-israeli war 在 新‧二七部隊 軍事雜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以阿戰爭自1948年後紛擾未止,自以色列建國後戰爭情況更為劇烈,在1967年爆發「六日戰爭」(Six-Day War, מלחמת ששת הימים )以色列以奇襲速度使用空中武器摧毀埃及近80%的空中武力,並派地面部隊佔據西奈半島全境,這時埃及開羅當局發布「全國緊急令」調度士兵搶回西奈半島,但卻不敵以色列
埃及在戰事緊急下向阿拉伯聯盟討救兵,伊拉克、敘利亞和約旦組成聯軍分別攻擊以色列,但事先完全沒有準備,且戰爭意志游移不決,各國聯軍相互猜疑下缺乏統合作戰能力,結果進行了6天戰爭下聯軍不但被擊潰,並被以色列奪走西奈半島、敘利亞戈蘭高地和東巴勒斯坦約旦河西岸等地
這種壓倒性勝利給予以色列初建國時的空前歡呼,也是奠定未來以色列在中東地區的決定性戰略價值,而後聯合國介入調停,依據安理會通過242號決議,要求以色列撤出六天戰爭後占領的它國領土,也要求阿拉伯國家承認以色列的獨立與安全,以色列雖然於1982年把西奈半島歸還埃及,換取埃及承認以色列,但以色列拒絕撤出西岸,雙方形成多年僵局,1967年的六日戰爭是中東戰爭中最具歷史意義的轉折點之一
The June 1967 Arab-Israeli war lasted only six days but its consequences are still felt across the Middle East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