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沃納廣場(Piazza Navona)是義大利羅馬的一個廣場。此處原是公元1世紀古羅馬圖密善競技場,15世紀末闢為市場。那沃納廣場以巴洛克藝術著稱。濟安•貝尼尼設計了廣場中間著名的四河噴泉(1651年);伯羅米尼和拉依納爾迪設計了聖依搦斯蒙難堂(Sant'Agnese in Agone)Fountain de Moro摩爾人噴泉在廣場的南端。它描繪一個摩爾人或非洲人,站在海螺殼中, 與一隻海豚摔跤,周圍是四個海神。它被放置在一個玫瑰色大理石噴泉池中。四河噴泉(Fountain of the Four Rivers)座落於廣場中心。由濟安•貝尼尼設計,建於1651年,是巴洛克藝術高峰期的代表作。四泉聖嘉祿堂或稱四噴泉聖卡羅教堂(San Carlino)由建築師博羅米尼設計,修建於1638年至1641年。
巴貝里尼廣場(Piazza Barberini)是羅馬市中心的一個大型廣場,始建於16世紀。1625年以附近的巴貝里尼命名。廣場上有著名的海神噴泉。西班牙階梯是位於義大利羅馬的一座戶外階梯,與西班牙廣場相聯接,而山上天主聖三教堂(Trinità dei Monti,由法國波旁王朝的國王所資助建造)就位在西班牙階梯的頂端。西班牙階梯無疑是全歐洲最長與最寬的階梯,總共有135階,是法國的波旁王朝使用法國外交官(Étienne Gueffier)的遺產(20,000斯庫多)資助梵蒂岡資金,在1723年-1725年間建造完成的。破船噴泉(Fontana della Barcaccia)是一個巴洛克式淡水噴泉,位於西班牙階梯下面的西班牙廣場。教宗巴貝尼尼烏巴諾八世在1598年台伯河洪水後下令建造,彼得•貝尼尼和濟安•貝尼尼父子最終在1627年將其完成。
萬神廟(Pantheon)又譯萬神殿, 義大利古羅馬時期的宗教建築,後改建成一座教堂,是古羅馬時期重要的建築成就之一。公元609年拜占廷皇帝將萬神廟獻給羅馬教皇卜尼法斯四世,後者將它更名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Santa Maria ad Martyres),這也是今天萬神廟的正式名稱。文藝復興時期該建築物成為了義大利建築師們殷切學習的對象;1435年,羅馬元老院宣布對該建築進行保護。對萬神廟真正的破壞是在16世紀中葉,當教廷準備重建聖彼得大教堂時,教皇烏爾班八世將門廊天花板上的鍍金青銅板拆下來熔化,用來建造聖彼得大教堂主祭壇上的天蓋,以及聖天使城堡的80門大炮。萬神廟今天仍是義大利的一個教堂,這裡定期舉行彌撒以及婚禮慶典,但同時它又是世界各國遊客們競相參觀的對象,以及建築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特萊維噴泉(Fontana di Trevi)是一座位於義大利羅馬的噴泉,也是羅馬最大的巴洛克風格噴泉,高25.9公尺,寬19.8公尺。特萊維噴泉也是羅馬市著名的景點,遊客通常會在此地許願。
拉特朗聖若望大殿(Basilica di San Giovanni in Laterano),是天主教羅馬總教區的主教座堂,羅馬總主教(教宗)的正式駐地(教座),也是羅馬四座特級宗座聖殿:拉特朗聖若望大殿、聖伯多祿大殿、聖母大殿和城外聖保祿大殿中最古老、排名第一的一座,享有全世界天主教會母堂的稱號。聖階(Scala Sancta)根據中世紀基督教傳說,這是通往耶路撒冷本丟•彼拉多總督衙門的台階,耶穌由此通過受審,又稱「彼拉多台階」。君士坦丁大帝的母親聖海倫納在326年從耶路撒冷帶到羅馬。千百年來,聖階吸引了許多信徒來此朝聖。聖階包括28級白色大理石台階,僅供信徒跪行。兩側的四個台階則供普通遊客行走。聖階位於拉特朗聖若望大殿斜對面,一座包括部分老拉特朗宮的建築物中。聖階通往至聖小堂(Sancta Sanctorum),早期教宗在拉特朗宮的私人小堂,名為聖老楞佐堂。在天主教內,用膝蓋爬上聖階可得到全大赦。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