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
一名習慣久坐的工程師來求診:
站著和走路時會出現臀部和前側小腿麻痛的現象。5年前就開始走路出現腳麻,但最近麻痛變得更頻繁。由於不想接受手術,因此嘗試了傳統整脊和復健診所的拉腰和電療,但效果都很短暫,僅維持2-3天。
這次看診希望能讓他在走路和跑步的時候都不出現腳麻的現象,否則會考慮要開刀了。
評估檢查發現:
1. 腰椎往右側彎時右側臀部會麻,且側彎只有20度(正常約40度)。
2. 生肌節測試腰椎第3,4,5節有問題,也就是膝蓋踢直、腳背和大拇指往上翹的動作都較左腳無力。
3. X光影像呈現腰椎第四節滑脫,薦椎過度前曲和腰椎稍微往右邊側彎,造成右腰椎第3/4,4/5和腰薦椎的神經出入孔較狹窄。
---------------------------------------------------------------
由於腳的運動和感覺神經支配是由腰椎孔出來,因此當腰椎的位置排列異常的時候就會夾到神經,出現下肢紅、腫、熱、麻、抽痛、感覺過度敏感或下降的現象,有些甚至出現肌肉無力和萎縮的狀況。
----------------------------------------------------------------
個案影像上可以看到第3節到薦椎都有狹窄現象,加上往右側彎,因此右側彎時會使椎間孔更小,出現麻的現象。長期的壓迫也導致這幾條神經支配的動作(膝蓋踢直、腳背和大拇指往上翹)力氣較小。個案麻的區域如小腿前側和臀部都是腰椎第五節支配的區域。
++++++++++++++++++++++++++++++++++++++++++++++
治療時,我們以徒手治療將脊椎狹窄的位置拉開,讓滑脫的腰椎較好復位,並將過度前曲的薦椎調整到更好的位置。接著訓練其腹部的核心肌群,用腹內壓和週邊的肌群穩定滑脫的脊椎,使脊椎不會繼續往前滑。接著教導腰部拉筋的運動作為回家功課。
一週後復診,個案明顯的覺得麻的程度大大的下降了,可以走路的時間也從5分鐘變成半小時。過了兩個月的治療,幾乎沒有麻的狀況,腰也很偶爾才會出現酸痛,因此慢慢地加入重訓,恢復運動習慣。
+++++++++++++++++++++++++++++++++++++++++++++++
很多人會覺得腰酸背痛很正常,偶爾腳麻也很正常,但其實那是身體在釋出警訊:要好好的照顧保養了!
『椎間盤突出』或『滑脫』一定要開刀嗎?
不一定,趁變嚴重前都有機會使用非侵入性的徒手物理治療配合運動治療正!
有症狀的人要記得及早就醫治療喔!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腹部 腰 薦 椎 x光 在 物理治療師臨床治療手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83. 產後骨盆歪斜
影像學相關照片已經本人同意使用
這位女性患者在姊姊的陪同下前來找我治療,主述是右腳有長期麻痛感,尤其是開始帶小孩之後。
首先先評估她所提供的X光片(圖一),可以明顯的發現右側的骨盆有歪斜的情形,在恥骨聯合的位置錯位(圖二),骨盆也如箭頭所示有旋轉的現象。比對附圖(圖三、圖四)可以看出正常骨盆的狀況與這位患者的差異。患者轉述醫師的診斷,認為是生產過程中,恥骨聯合被嬰兒頭部撐開之後,沒有回復到原本的位置上(圖五)。另外看到這位患者的核磁共振影像,不難發現腰椎第五節與薦椎第一節之間椎間盤突出的情形頗嚴重(圖六、圖七)。我自己的推估是患者在親餵母乳的過程中,體內激素仍是分泌較多的狀態,因此全身的韌帶還是在鬆弛的張力,無法提供適當的穩定性;再加上需要常彎腰將嬰兒從嬰兒床抱起(圖八),所以逐漸施加壓力在椎間盤上,最終造成椎間盤突出的症狀。
治療方面,同時針對骨盆的位置和椎間盤突出做處置。首先放鬆腰部肌群以及腹部的髂腰肌,然後放鬆臀部的肌群;放鬆之後先針對椎間盤突出的部分做復位的徒手治療,施作完畢後評估患者直膝抬腿的坐骨神經張力,神經張力有些許下降。第二次的治療重複上述的治療手法,最後加入骨盆的薦髂關節鬆動與復位,整體施作完畢之後,坐骨神經下降的非常明顯,直膝抬腿測試的過程中,患者自己也感覺到明顯的差異。在骨盆恢復到正常位置之後,臀部肌肉對於坐骨神經的壓迫減少,也幫助降低了神經張力。
比較可惜的是在治療之後,即使坐骨神經張力有明顯下降,但是患者表示右腳的麻痛感並沒有減輕,主因應該是椎間盤突出的大小,以我自己的治療經驗來說,核磁共振顯示的椎間盤突出,已經壓迫了神經的一半,並且細看還可以發現椎間盤的髓核也有被擠壓流出,這樣的狀態下,操作椎間盤復位的療效是有限的。
在與患者討論之後,囑咐她針對核心肌肉作訓練,增加腰椎的穩定性,避免未來症狀越發嚴重;另外也可以做骨盆的時鐘運動訓練,增加骨盆周邊的肌肉力量。之後如果症狀有趨向嚴重,建議以手術處理。
最後想說的是,現在關於孕婦或產婦都有相關的骨盆底肌(圖十、圖十一)運動教室,甚至在月子中心也有很多教室課程,建議產婦在生產之後,多參加相關課程,即早將骨盆底肌或是脊椎的核心肌肉訓練起來,以負擔日後照顧子女的辛勞,減少相關症狀的產生。
腹部 腰 薦 椎 x光 在 全民人體力學保健教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淺談三種脊椎歪斜】
正常的脊椎從側面看來並不是完全直直的一條線,而是呈現彎凸的形狀 (分別是頸椎前凸、胸椎後凸、腰椎前凸)。這設計有力學上的優勢。假如完全都是直的話,最下面的脊椎必須很粗壯才能承受上面所有的力量。脊柱曲線彎曲的結構可以分散重力的作用,卸掉上面來的力量,而能減輕脊柱的負荷。
過度的彎曲有時僅會造成體型外觀的不對稱,未必一定導致疼痛。但是隨著側彎角度增加,軀體變形更加明顯,同時脊椎的相關軟組織如肌肉、韌帶與椎間盤和關節的互動會失去平衡,可能出現代償性的疼痛問題。如果壓迫到神經,就可能導致疼痛及神經傷害。
「脊柱後凸 Kyphosis」
駝背。其另一英文通稱為 Hunchback,泛指胸椎骨後方兩塊肩胛骨中間凸起的曲線部份。有多種原因會導致脊柱後凸,如關節炎,發育不良,坐立姿勢不正確等。Sheuermann's dicease是脊椎發育異常的疾病,也會造成脊椎後凸,但是致病原因不明,可能與基因有關。
「脊柱前凸 Lordosis」
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在腰椎最多。腰椎的脊椎前凸病人的背部會下凹,屁股會比較突起。常見的成因包括軟骨發育不良、椎間盤發炎、駝背畸形、肥胖、骨質疏鬆。長期穿高跟鞋者,則形同踮腳尖走路,骨盆薦椎必須往後用力,肥胖型身材者,肚子脂肪堆積過多,好像懷孕大腹便便,腰部肌肉必須長期承受過多之腹部重,為承載凸出之腹部,腰椎必然往前凸出,為平衡維持站立姿勢,胸椎與薦椎必定要往後仰翹。許多人脊柱前凸卻沒有症狀,照X光才發現,不需過度緊張,避免錯誤姿勢即可。而有症狀者,通常可能是下背痠痛、緊繃、麻木感,特別是運動過後。也可能延伸至兩側肢體的酸、麻、痛。另一種常伴隨的症狀是腰椎滑脫。此類的復健運動建議放鬆緊繃的髂腰肌,並常做小腿後膕旁肌的伸展。預防上也可做進行腹肌之肌力訓練,再加上背部伸展運動以強化脊柱旁之肌肉。
「脊椎側彎 Scoliosis」
指脊椎左右側彎曲變形,並合併椎體旋轉到曲線的凸側。從正面看脊椎可能呈現C形甚至S形。姿勢不良、肌肉不平衡可能造成,是「功能性」脊椎側彎,通常側彎不超過10度,只要矯正姿勢與肌肉不平衡即可。如果是脊椎本身的異常造成,是「結構性」脊椎側彎,多半具有先天遺傳的傾向,側彎通常超過10度,需要積極矯正。脊椎側彎容易腰酸背痛,也可能造成神經壓迫(如坐骨神經痛、肌肉無力)。甚至造成內臟壓迫(如心肺壓迫、衰竭)。
(全民人體力學保健教室關心您)
PS: 如果您覺得我們的粉絲團對你有幫助,請為我們於[按讚]處點選[接受通知],你將第一手收到我們每日人體力學保健文章唷!
文章分享自FB歐首胡世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