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安前日發表有關「疫苗接種預約平台」索資三週遭已讀不回一事,獲得衛福部薛瑞元次長、民進黨委員及媒體回應與指教,藉此機會與大家更深入討論此一議題。
👉🏻 薛瑞元次長說:「疾管署每月收到立院數百件索取資料,由於現階段要兼顧防疫工作,又要回答立法院的要求,對於立委的索資無法快速回應,請立委多諒解。」🙄 💢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憶猶新,在談到華航諾富特飯店防疫管理曾遭檢舉而未處理時,陳時中部長曾有一句名言:「#公文不會跑得比病毒快」,當時甚至有藥師酸:「我阿嬤來跑都贏了」。原以為這樣的教訓衛福部會謹記在心,沒想到,面對立法院監督時,薛次長依舊用「無法快速回應,請多諒解」的理由來搪塞。
虹安辦公室是在6月24日發函疾管署,請其提供疫苗接種預約平台上線時程及建置相關預算項目說明。平台於7月6日完成建置上線,因此此項建置專案之規格、需求應早已明確,委外採購亦應有標案名稱、得標公司、採購金額等資訊。#系統開發專案一定有相關需求規格書文件,否則部會如何與委外廠商溝通?還是真的雙方心有靈犀、心領神會到完全不用任何文件往來?由此可知,需求規格書是現有資料,衛福部不是沒有時間處理,只是不願意處理。
薛次長也搬出「無法兼顧防疫工作」的理由試圖情緒勒索。但,此類資訊應為資訊室或主計室主管,並非第一線防疫相關人員,亦不需待調查或彙整統計,即可立即掌握時程之規劃,預算之金額等事實才是。虹安在二十日的等待後才發文表示不解,真的沒有過份要求多「快速」的回應。
👉🏻 鄭運鵬委員說:「關貿公司有豐富的建置政府系統平台經驗,委外建置是假議題,虹安是內行人講外行話」。🙄 💢
虹安認為,鄭委員身為資深國會前輩,民意代表資歷比虹安深,應深知疫苗接種預約平台使用人民納稅錢委外建置,運用於全國民眾,亦是防疫政策重中之重,監督委外案之規格和預算花用,當然是立委職責所在!不幫忙一起監督就算了,還急於幫外包公司說好話,鄭委員才真正是內行人講外行話!
虹安原文中,其實並未反對平台採委外建置,也並未質疑委外公司的能力與實績,虹安質疑的一直都是衛福部不回應預算來源,也遲遲不提供平台建置規劃,對於一些民眾需要的疫苗接種預約相關功能,為何目前於平台上並未提供,也無法一窺全貌。果若依鄭委員所說,關貿公司過往績效卓著,不容質疑、無須說明,則何須政府採購法招標程序?何須立法院監督?
👉🏻 劉世芳委員說,「委外計畫本來就會對外公開,委外建置有按照採購法沒有問題,而現在還在預算執行期間,執行還沒完成要報告什麼?一切要按照契約程序來走。」🙄 💢
劉委員可能沒有理解虹安所提出的問題,也未看文章就發言。我們並非要求疾管署提供疫苗預約平台之結案或執行報告,而只是要求說明本來在「委外計畫」中就應該會有的 #規劃時程 與 #預算金額。劉委員若認為本案都有依照政府採購法程序,計畫也有對外公開,那疾管署迄今三週無法回覆虹安索資,且不論這麼長時間的簽核是否合理,若連已經公開的資訊都無法直接提供政府公開採購網連結讓我們自行下載了解,豈不是更莫名其妙了嗎?
至於執行還沒完成要報告什麼?讓我來告訴劉委員,疫苗接種預約平台上線,許多民眾需要的功能未臻完善:混打防呆機制?第二劑接種時間通知?施打優先類別稽核?長者使用者介面體驗(UI/UX)強化?殘劑預約功能?如果按照劉委員所說,只能等到執行完成才能說,那不就錯過了這些功能需求完善的時間點?
👉🏻 關於另一媒體報導中,引述資深國會助理說「應該去找財政部,要求約見關貿公司的官股代表,自然資料就會一清二楚。」
虹安當然也知道,所以 #日前早已對財政部發函索資,請其轉請關貿公司提供相關資訊,財政部初步回應同樣也表示「要衛福部同意,本部不便提供」,建議我們回頭向衛福部索取。至於報導中評論,有官股色彩的公司,立委怎麼可能要不到資料的質疑,虹安只能無奈的說,對各部門和國營事業的敏感索資滯礙,早在去年質詢口罩進銷存數據時,就已經歷許多。
第十屆立法委員對行政院各部會的問政索資,往往困難重重一事,從第三會期紛紛擾擾的 #3加11會議紀錄 索取乙案,便可見一端。本來行政部門負責執行,立法部門負責監督,都是職責之所在,還是希望不分黨派的國會同仁都能誠實面對自己,別讓立法院成了只能拍手和舉手的立法局了。
職 訓 局 ui ux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AR傳承技術力 員工上線即戰力
2021-03-04 14:33 聯合新聞網 / 能力雜誌
【文/葉小慧 攝影/謝美姿】
即便不在工作現場,卻無需暫時停止機台運作進行訓練作業,能源大廠靠著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VR)眼鏡的輔助,讓職場新鮮人體驗維修、操作等高難度作業流程,還因此提高了學習效率,並克服場地、天候等干擾,讓培訓更安全,這全都是目前AR、VR、MR等新興科技所創造的新型態工作與訓練方式。
說起為工業場域所設計的VR訓練課程,宇萌數位科技執行長白璧珍表示,員工訓練領域一直是宇萌的重要業務。而在VR之外,深耕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 AR)等虛實整合技術近11年的深厚經驗,也是宇萌投入此領域的一大後盾。在新冠肺炎(COVID-19)衝擊下,企業界需求在2020年更是明顯成長,從金控、工業製造,甚至建築製造/設計產業都已開始導入,「現在需求只會越來越大,以2020年來說,宇萌至少有一半的合作是在工業製造產業上。」
傳統培訓太平面 員工受訓難突破
工業製造的員工培訓早有一套既定做法,吸引它們導入AR等新技術的誘因何在?白璧珍自信地說,「這類工業製造客戶原有的長期培訓,再搭配我們的服務,讓應用更加多元。」此外,宇萌結合AR、VR、混合實境(Mixed Reality, MR)的課程能更有利於企業經驗「傳承」,是吸引業界目光的重點所在。白璧珍以合作1年多的能源供電大廠為例說明,合作方面臨一波退休潮,需要訓練大批新進人員。可以說退休人員累積的深度知識與技術,在在牽動著企業能否永續經營的關鍵,該怎麼做才能更完整的保留經驗、順利傳承?更有企業是災害故障十幾年才發生一次,新手一旦遇上,完全不知如何應變處理,「傳統的『老師傅』技法、經驗與思維需要靠30、40年的時間沉澱累積,現在想快速教導新進人員掌握技巧,透過AR、VR與MR就能快速幫助他們。」
過往企業員工培訓採用的簡報、編製學習書或線上的影像課程,想讓員工順利套用到工作上仍有落差,「這些學習方式都比較平面化,跟實際工作場域差別甚大,導致員工沒辦法將兩邊連結在一起。」白璧珍認為,藉由AR等技術的實境擴充,再結合文字、影像、3D等內容,用更直覺、視覺化的方式學習才是解決過往培訓痛點的最佳答案。像是標準作業程序(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 SOP)就可以用此方式呈現、學習,當員工能更快熟練,也更能確保工安,「特別是對看重安全性的產業來說,如何在工作流程中及時提醒避開危險操作,甚至適時學習資深員工的實戰經驗,更是重要。」當訓練模式隨著科技進化、善用員工熟悉度高的載具,再結合身歷其境的學習體驗,對新進員工的學習效率將大有幫助。
AR立體說明書 遠端專家當救星
為了因應許多工業大廠都有眾多的事業單位需求,白璧珍分享,宇萌是以「教案」方式來導入員工訓練。在AR部分,與現場設備搭配產製AR式的「立體說明書」,能無負擔的載入40、50項操作說明,更能顯示3D的操作元件。當員工打開配電箱,拿出手機一比對,斷路器、防雷器、電度表、電流表等部件名稱清清楚楚,若再點選個別部件,螢幕上立即呈現立體影像,還能再拆分、介紹內部細節。針對設備的每個按鍵功能,均可顯示出完整的操作模式,減少學員誤觸開關產生的危險性,還能自由反覆練習,提昇學習成效。而且這份AR「立體說明書」也擁有足夠的靈活度,企業方還可以自行編輯需要的內容,或者利用平台編輯器產出新的教案。
對於高空或有爆裂等較危險的作業場域之教學,在設計上則是可先在訓練單位導入宇萌的VR模擬設備,例如:登上高塔清洗設備、或到有閃燃爆裂危險等處工作就編有VR的相關教案,讓新進人員在安全環境就能反覆熟練,完善學習的歷程。白璧珍說,透過虛擬化的操作和教學過程,能了解學員對SOP掌握的精準程度,「精準度夠了,才能進入實際場域服務。」
除了AR、VR,在產線現場教案當中的MR系統,則是採用AR眼鏡搭配語音進化成MR操作模式,在工作現場以視覺化影音進行教學指引,讓學員能結合語音的引導操作機台按鈕,不論是設備檢查或維修的練習,都能由MR眼鏡直接查閱說明書及資料,甚至能線上請求遠端專家支援,專家不需到場也能即時協同訓練。
降低停機頻率 打造客製化服務
談及導入後的成效,白璧珍觀察到,AR、VR及MR導入之後,在人力節省、狀況應變速率以及內部滿意度上都有大幅的提昇。不單明顯節省新人訓練的時間,內部同仁看到公司為了工作服務品質提昇做了很大的改變,滿意度自然就向上提高。
不過,由於AR等技術導入屬於企業數位轉型的一環,雖然短期內將導致成本增長,然而一旦形成內部的標準流程後,將帶來明顯的訓練效率提昇、成本下降的優勢,並可進一步的留才,白璧珍補充,「像有些產業必須進行停機以進行員工訓練,停用機台就是大量的成本支出,也影響產能。」另外,導入AR技術還能節省場域教學成本,進而複製到更多相關場域,甚至員工免出差也能進行跨境訓練。
白璧珍也強調,不同的產業、企業會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在導入時會根據客戶需求配置專案團隊,與合作方就所有服務流程進行完整規劃。團隊中將包括技術跟視覺的專才人員,規模為3∼4人到8∼10人不等,也能配合企業原有的UI/UX團隊進行業務的對接。
宇萌與一般廠商較為不同的差異處,在於其與客戶並非從零開始對接,白璧珍解釋,「宇萌的技術不需要在全部重新建置狀態下合作,是基於有完整服務模組編程的平台,疊加客戶需要的東西,最終完成完整客製化的服務。」
自有平台「marq+」解放人力門檻
自有平台「marq+」的深化與服務就是宇萌的技術研發主軸,除了提供編輯器給客戶產出客製化教案外,也能提供跨載具的服務,無論Windows、iOS或Android平台都能適用,「我們在一開始建構時,就以使用者導向進行思考,提供跨平台的服務支援,並思考什麼服務放在AR是最好的體驗。」白璧珍說,當更多的體驗都能結合技術來實行,這套編輯器可以順應各式各樣的需求來產出,從消費型、教育型到工業型客戶都能同時支援。
只是,就目前與眾多企業合作的經驗來看,白璧珍也提醒有意導入的企業,「對數位轉型的接受度往往是AR導入企業員工訓練時的門檻。」若只做到初步功能的強化不見得能看見具體的成效,還是需要企業內部積極推動,儘快將其內化成訓練或工作SOP的一部分,才可能享有帶來的益處。「這樣的教學模式建構起來之後,還要推到整個企業去了解。對某些傳統企業來說,可能把教案建置好了,卻沒花時間對內部溝通導入這些新技術與課程的好處、該怎麼使用,就會停在導入完成的階段,卻無法進展到內部實際使用。」
對於企業組織內部對數位轉型的配套動能不足的窘境,也成為宇萌和企業溝通時需要突破的地方。白璧珍認為,當企業進行數位轉型與優化時,首先最需要的是取得導入單位的高階主管認同,再加上中階主管願意配合落實到執行面上,構面才較為完整,「否則可能同仁沒有認知到公司的用心,沒有正確在數位時代下轉換心態與做法,最後還是用舊的方法。」
其次是慎選承辦人員。白璧珍指出,導入企業擔任專案窗口的人員必須對內部流程和組織的「痛點」非常了解,在前期的溝通才會比較完整,也才能確實對症下藥。大部分的工業製造大廠都因歷史悠久,長期下來內部養成訓練內容都相當繁複,因此在與能源大廠合作初期便找了1名具有30∼40年工作資歷、即將退休的老師傅來協助溝通與設計教案,這也是讓宇萌團隊合作的教案進展順利的成功要素。
視覺化體驗時代 整合虛實科技
就宇萌推廣至今的觀察,還有另一個必須提醒企業的是,導入時,並非最新技術就必定是適合自己的。「不要為了推動而推動,一定要配合實際需求的面向。」白璧珍表示,以宇萌的做法來說,在導入前就必須先清楚評估,為什麼這個工作流程需要AR去改善?再就企業的實際需求統整後,與對方討論所需具體做法,比如是要採用教學協作、現場服務或虛擬化的服務模式等,這些並不因企業規模或產業別而有差別。「通常把這塊討論得夠具體,不論中型、大型企業問題都不大。」
例如:對博物館或大型商場而言,擁有專屬載具仍是相當大的負擔,同時在技術持續更新的情況下,往往等到購入載具時,技術又跟不上了。因此,宇萌建議手機是消費者會自行攜帶與更新疊代的最佳設備,業者可以著重於平台式的服務,由軟體介面持續的更新,以配合使用者的載具來提供最好的服務;又或者,當服務需求希望客戶空下雙手時,MR眼鏡就是合適的載具。
除了目前開發的教育訓練、數位轉型這塊領域之外,白璧珍說,宇萌已長期佈局虛實整合科技領域,可預計這類應用將會隨著軟硬體進化以及網路通訊的發展逐漸成熟,無論疫情結束與否,這已是現代人的行為模式。像是在影像、資訊和數據方面,將會把所有資訊做完整的疊加,輔助人們工作、學習或溝通。因此,有關下一步的發展計畫,宇萌將開啟更多結合VR、AR、MR的多元解決方案,白璧珍眼神閃耀著期待的光芒,「接下來將興起的,就是屬於視覺化的體驗服務,下一個10年起,將是一個完整的新體驗經濟時代。」
資料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6868/5293976?from=udn-relatednews_ch1015
職 訓 局 ui ux 在 嫁給 RD 的 UI Designer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第一屆學員心得,是位很有經驗的工程師~~
UI設計師入門班課程心得
我的身份比較特殊,一來我是第一屆的學生,可是因為颱風來攪局變成第二屆來補課;二來我的身份是工程師,乍看之下不是這門課的主要客群。
那麼,為何我會參加這堂課程呢?
我待過上市大公司,也待過新創的小公司,還曾經以個人身份接過一些小案子。而因為工作性質,我這位工程師常常必須跟設計師溝通、合作。我合作過的設計師有訓練有素的UI設計師(如果只是見過面一起開會,我也曾遇過高不可攀的外國UX設計師),有平面設計經驗豐富但是想往UI發展的資深設計師,甚至也有就學中的實習設計師......由於設計師們對於UI認知的程度不一,我也自己發展出一套很粗淺的「UI設計入門」這樣的指南,好讓沒經驗的設計師盡量能有「相同規格」,能順利的參與軟體專案開發。
軟體工程背景出生的我,慢慢的開始思考一件事情:教科書中提到的軟體開發流程,其中並沒有定義到設計師的角色與產出。雖然原理通了也是能套用,不過如何讓設計師的產出受到流程的規範,如何以設計師的角度看待需求變更的風險?......這些總總,其實都是處於模糊地帶。
大公司有著自己的一套方式,可是由於團隊資源上的巨大差異,無法向下套用在新創小團隊中。而從科班出生的設計師,即使待過一些小團隊,也不是那麼的清楚。因為即使是工程師,也是有可能無法說得明白,畢竟學校沒有教這些。
這些就是我希望能從這堂課程中看到的。
我希望能了解設計師的觀點,我希望知道設計師是如何(或是該如何)設計UI。從我過去的經驗看來,設計師的腦袋思維跟工程師的完全不同啊!我的那套說法常常讓設計師頭上冒出一堆問號——畢竟這是從工程師的思維來看待UI設計。
而這堂課也的確沒讓我失望。
課程開宗明義就說到UX不是一個人工作,而是一個團隊的工作。與其說這套課程在教UI設計的原則,不如說這套課程是以設計師的角度來看待專案開發這件事。是的,這套課程就是這麼的實際、紮實,即使是我這種思維死板的工程師上完也覺得通體舒暢,有一種打通經脈醍醐灌頂的感覺。
說起UI跟UX,這是最近火紅的關鍵字,網路上其實隨便搜尋都可以找到一堆文章。不過一篇篇零散的文章,要消化吸收,尤其又是在沒有深厚內力的前提下,其實是很難融會貫通的。可是講師Akane都幫你有系統地整理好了,再加上他豐富的業界經驗加持,看似不知如何下手的UX概念也是在聽完就能有了粗略的認知——況且你要是平常有在搜尋這方面的中文文章,一定看過他的大作;沒有什麼比作者出來現身說法更讓人好懂了啊!
不過我這個人不會只講優點不講缺點的:這課程也實在太貴了啊!
而且沒想到課程越來越貴,從一萬一,到一萬三,現在變成一萬三千五......是說早鳥有優惠沒錯,不過多上個幾屆之後是否應該要來個折扣呢?
哎......心裡是這麼想沒錯,但是這門課就是有這樣的價值啊。再給我選一次我也是會乖乖地掏出錢來(我可不是M屬性喔)。而且每一屆講師Akane都會稍微的修正一下上課內容,吸收上一屆學員們的意見加到下一屆的講義當中。這次來補課就有這樣的困擾:因為課程內容的調整,我少聽到了切圖跟9-patch這部分(上一堂課上完了),可是換來的就是動畫方面更深入的介紹。動畫部分可是我們第一屆學員很感興趣的發問,講師後來補上的呢。這屆就正式的把這段放入講義了。
(補充:9-patch這部分是我在跟設計師溝通時,最常看到設計師頭上冒問號的一種東西了。有經驗的設計師可能會類比到網頁的表格切圖那種的概念,沒經驗的就真的一頭霧水。我其實很希望能聽到這一部分呢。)
所以你要說越晚上課賺越多…...欸......這樣想也對啦。而且第一屆一開始還沒有早餐哩!
總之,不論是想轉職UI的平面設計師、有機會跟工程師合作的設計師、或是有機會跟設計師合作的工程師,甚至是沒經驗的軟體專案的小組長(重視UI的那種),都很適合來聽這堂課來打通任督二脈。當然是設計師最適合,很多只有設計師才知道的工作小撇步在等著你喔~這部分我真的就是鴨子聽雷了。(笑)
--
Akane Lee記得把我的作業連同VIP卡、還有小獎品寄到我家喔。至少看在不含標點符號1,437字的心得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