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廚藝媽媽的好用鍋具
上次托ptt上媽媽的福,得知韓國購物網站用Line購物可以回饋50%(等於五折欸),立刻買了林龐的睡袋,為了讓運費划算我湊了一個好像滿紅也滿好用的Fika牛奶鍋。
買這個鍋子主要是想煮泡麵或鍋煮奶茶,這個假日第一次用,實品很有質感,附送的鍋蓋也是,有矽膠覆邊,蓋起來超安靜,整體非常之美呀~
/
我拿來鍋煮奶茶,兩邊有斜口比較好倒出來。
因為喝完沒有馬上洗,鍋壁上有殘留,本來擔心需要很大力刷洗,發現我真的低估它了,超級好洗啊,外型美又好用,覺得買對了!
這個週末再來一次鍋煮奶茶,上週忘了帶糖回家,這次要記得,有加點糖才好喝哪😋
- - - - - - - - - - - - - - - - - - - - -
即時畫面看IG👇🏻
https://www.instagram.com/rinanachen/
睡袋 ptt 在 歷史哥澄清唬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澄清唬爆米花教室:中印衝突續報】 #福編報導
中共解放軍近來開始在班公錯周邊用擴音器放印度歌,最常出現的一首,就是當年紅極一時的「印度F4 督嚕督嚕督嚕督嚕大大大」。
這固然是有用到四面楚歌的典故,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印度士兵去想舞蹈、宴會、溫暖,但現實他們卻只能在寒風中啃冷掉的硬抓餅。不過選督嚕督嚕督嚕督嚕大大大,可能是因為這是解放軍最熟悉的印度歌(他們更熟的版本是「我在東北玩泥巴」)。本來有放影片,但後來FB顯示播放該歌曲有侵權疑慮,只好刪掉。
===================================
最近自由時報和大紀元怎麼寫中印衝突或兩岸緊張,我都懶得看了。反正在覺青眼中,任何對台動作都是「為掩蓋被印度打進來的事實」、「為了轉移糧食危機焦點」、「沒有豬肉只好作秀」。
近期中印邊境衝突簡述:
8/29~8/30深夜,印度用流亡藏人組成的情報局直屬免洗部隊 SFF,衝入中印邊界班公錯南岸的各制高點與重要山口(奪制高點和奪關),包括黑頂、頭盔頂、熱贊拉、熱欽拉。
但這涉及中印部署的落差問題:
中共的哨點通常距邊境線有一段距離,平常用車、馬或步行巡邏到邊境線。邊境線近年有安裝監視器,但哨點與後方基地一定要有戰備道路,巡邏線也不斷嘗試修路。
印度則承襲尼赫魯的前進政策,永遠壓到很接近邊境線上。
印度這種做法,在未明確劃定邊界的地方,很容易進行蠶食(一點點往前佔)。但過度沿邊界部署大量人員,卻容易在真正戰時被包抄打垮(缺乏應變縱深)。
1941年大量蘇聯部隊就是沿蘇波邊界部署,等德軍突破包抄後,上百萬人不是潰不成軍就是坐以待斃。1962戰爭,印度也是被解放軍穿插後,多數前線部隊崩潰逃散,好則裝備丟失空手逃跑,壞則被包抄的共軍機槍手了結。
0830衝突,印度就是利用解放軍不在當面,從監視器死角讓 SFF 爬上去接近制高點,然後一鼓作氣衝上去。接著印度人趕快拍照,並且派車聲援。但當時出了包,一位邊界警察部隊警官運氣不好想拍照留念時,踩到爆炸的老雷(1976後雙方當地就不布雷了)。
而印度方面運BMP-2裝甲運兵車來助勢的拖板車,和運物資到前線的民間承包貨車相撞,BMP-2車掉下去,砸到軍官車死4人。接著解放軍衝上來,印度人避衝突先走,留 SFF 和解放軍幹架。幹架中一位 SFF 尉官和士兵因不明原因一死一傷。(有說和解放軍槍戰被槍擊,有說碰到老詭雷的)。但真正讓印度敗退的,是---沒有補給。
(BTW,在大陸,有種憤青喜歡罵解放軍失職軟弱,應該人先空降,空投補給,路慢慢修,這就跟台灣有種覺青說,兩岸打仗時,有白米給部隊就好,啥補給演習都沒必要...(給白米叫人賣命還真敢說,這跟丟大陸的國民黨嘴砲黨棍書蟲有啥兩樣?)。)
事實是,輕裝衝上去的 SFF,就算是藏人,也受不了5000多公尺的寒風。輕裝突破上去,代表沒睡袋、沒帳篷,沒奶油、沒巧克力、沒辣子雞丁。晚到的解放軍卻是氧氣筒(防高原反應)、燴菜飯盒、帳篷一應俱全。很快飢寒交迫的 SFF 就丟失山頭。印度退到山腰的高地去。
8/31~9/1印度發起另一波衝擊,另外佔領班公錯兩岸兩個高地與班公錯北岸交界線山脊北段
9/2開槍事件是印軍射擊中共無人機,解放軍另用攻擊無人機掃一排梭子回應。但9/3後,印度並沒有守住班公錯南北岸任何高地。因為印度並沒有事先修路,完全靠當地民眾「義勇」搬運糧水(三立信,Ptt八卦板信,福編不信,那些窮人最好這麼閒)
到9/6後,解放軍軍車和帶帳篷的人衝上班公錯北岸交界線山脊北段,還挖好陣地進駐,吃的是無人機送到團部,再用車子送來的自熱食品。南岸部分則是解放軍守住所有山頂,但山腰部分平坦地仍為印度佔據。
9/18-9/19 班公錯北岸山脊,解放軍冷鬥毆逐退印度前進據點,並且往印度方面的山脊推進。
===========================
其實印度的作為叫報復的報復。因為在加勒萬河谷衝突後,中共突然在中印邊境的石門溝與溫泉兩地向前修築道路與工事,突破所謂的Google線/美印線,報復印度人「入侵」加勒萬河谷(因為1962年印度被打到加勒萬河匯入的主流什約克河畔)
但解放軍的作為讓印度很沒面子,所以才發動這一波衝突。目前解放軍是以拖待變,利用補給狀況較好的優勢,等印度受不了撤退。也就是解放軍吃定印度雖然有30萬大軍在克什米爾,其中有4萬大軍在中印邊界附近,
卻不敢對6000解放軍正面壓迫或主動攻擊,前線補給也只敢靠民伕而沒有其他方式,讓印軍士氣低迷。同時印度翻越喜馬拉雅與喀喇崑崙到衝突前線的綿長山路根本無法負荷運輸,但靠直升機或飛機協助運輸,費用會持續暴增。印度今年經濟狀況已經不好,若要靠空運同時維持錫亞琴冰川數千駐軍與中印邊界4萬大軍的補給,那將是破天荒的費用。
=>印度按耐不住主動開火正是共軍所期盼。
=>印度不主動攻擊也不撤退,對印度是極大的經費負荷
睡袋 ptt 在 家醫/職醫_陳崇賢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旅遊醫學】~ 帶小孩去爬山
最近門診來做登山前評估的人數有變多的趨勢,在疫情延燒的情況下,跑去人少一點的山上,的確是個不錯的選擇;當然山屋中的社交距離以及山上的共餐文化,又是另一個可以討論的議題了。
快點拉回正題,今天要談的是昨天看到PTT上的文章:
[寶寶] 帶女兒去爬玉山(3Y1M)
連結:https://bit.ly/3eC1j3F
(因為原PO已經刪文,不知道這個備份可以活多久?)
內容主要是帶著3歲多的小孩去玉山,凌晨一點從台北出發,直奔塔塔加登山口;在前往排雲的路上,還遇上大雨以及童鞋滑落步道邊坡的突發事件;最後以在排雲中,聽著雨聲伴雷聲,回望熟睡微笑的妻女,想著這玉山主峰該不該上去,為文章的結尾。
---------- 以下進入討論的環節 -----------
〖論文回顧〗
1. 兒童高山症,在快速上升高度時的比例:
原PO一天從台北 (平均海拔8公尺) 直上排雲山莊 (海拔3402公尺),大約一天就上升了3400公尺的高度。
平常的高山症研究,不太敢這樣設計,主要是怕受試者有嚴重的健康風險。大多都會安排高度適應日,舉例來說:如果是爬玉山,那可以考慮在東埔山莊睡一晚;如果是合歡群峰,那可以考慮睡清境。
主要找到符合的研究有下面兩篇,都是在智利的研究:
※ 這兩個研究的區域,是在「瓊加拉湖」 (Lake Chungará, 海拔4400m),毗鄰智利與玻利維亞接壤的邊境;因為開車就可以到,所以常常有父母就開車帶著孩子上去,一般會在附近的城鎮「普特雷」 (Putre, 海拔3500m) 待上一晚。這樣一天上升的海拔高度,也落在3500公尺左右。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in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After Rapid Ascent to 3500 m (Putre, Chile)
https://doi.org/10.1580/06-WEME-BR-084.1
共16名3~5歲的小孩 (9男7女),完全無高海拔暴露經驗,在24小時內,被爸媽 (27~36歲) 帶著,從Arica (0 m)上升至Putre (3500 m)。
結果就是:
A. 92%的小孩出現急性高山病 (AMS)
B. 較低的血氧 & 較快的心跳
C. 父母對高度的適應較好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in Tourists with Children at Lake Chungará (4400 m) in Northern Chile
https://doi.org/10.1580/1080-6032(2002)013[0031:AMSITW]2.0.CO;2
共31位受試者,在近3-4個月無高海拔暴露史;分為三組{6名小孩;6個月-4歲大}、{10名青少年;13-18歲大}、{15名成大;21-44歲}。
早上7點從Arica (0 m)出發,早上10點30分到達Putre (3500 m),在當地住一晚,隔天早上8點30分,出發前往Lake Chungará (4400 m)。分別評估高山症量表及血氧濃度。
結果就是:
A. 在Putre,急性高山症發生率 (小孩100%;青少年50%;成人27%)
B. 在Putre / Lake Chungará 的血氧濃度
小孩:74.8% ± 5.2%;65.3% ± 1.3%
青少年:82.2% ± 3.2%;78.6% ± 2.5%
成人:83.9% ± 3.3%;79.7% ± 5.5%
C. 小孩的高度適應較差,易產生急性高山病,血氧也會掉得比較低。
2. 本土研究:
主要就是台灣的團隊在玉山的研究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in children trekking on Jade Mountain, Taiwan.
https://doi.org/10.1093/jtm/tav008
受測者共96名,年齡分布於11-12歲,近期內無高海拔暴露經驗,分為四個梯次,從塔塔加登山口,分三天登頂玉山。
結果就是:
A. 59%的受試者出現急性高山病 (成人約36%)
B. 頭痛為最常見的症狀
C. 近7天內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的受測者,較易出現高山症
〖個人意見〗
上面是很學術的論文回顧,可以看到小孩就是比較容易出現高山症;而且上升速度越快,風險就越高。
下面就是我自己的碎碎念了...
1. 登山前永遠要想著能不能安全撤退
原PO文中的最後一段
「我們耗盡身心,若不輕咬舌頭,一秒就能失去意識,坐下就不想再走,只剩意志力支撐著。走過後面陡坡的3KM,我們聽見人聲,看見排雲山莊…。
在眾多山友的稱讚下,我放下女兒,發現肩膀腫痛不堪,雙腳更是寸步難移」
如果在這樣的情況下,小朋友出現嚴重高山症的狀況,父母已經體力耗盡了,還能帶著小孩緊急下撤到登山口嗎?(不要以為反正排雲的人那麼多,總是有人可以幫我的吧?)
山一直都在,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上山需要勇氣,撤退需要智慧」,不是一直往上衝就好。
2. 高度適應要做好
一天從台北直上排雲,雖然很省時間,對不易請假的族群來說,是個沒辦法抗拒的誘因;但因為有帶小孩,他們高度適應就是會比較差。多花一個晚上,在東埔山莊休息一下,風險會低一些。
甚至在登玉山前的一兩個月,就先安排合歡山區的高海拔暴露,睡一晚松雪樓 (如果有嚴重高山症,還可以很方便地開車下撤);這也可以減少風險。
3. 小朋友有沒有說不的權利
原PO文章中有提及,一直等到小朋友3歲,比較能表達自己身體的症狀,才帶上玉山;但真的能那麼有把握嗎?
之前也協助過玉山的那個研究,其實連12歲的小六學生,在面對急性高山病時,都不太能很完整的表達了,有時就是躲在睡袋裡頭痛欲裂或是晚餐時食欲下降。有時就會被自己解釋成,就爬山太累了、吹到風不舒服等等。
更何況是小小孩,他們常以一些哭鬧的方式來表達身體不適,父母真的能及時發現並做處置嗎?
如果不行,那我覺得這樣的行程安排,說成兒虐也不為過!
〖結語〗
雖然小小孩不建議使用藥物來預防高山症,在打算帶他們上山前,還是建議可以向你的家庭醫師諮詢相關的預防策略及行程安排。
希望大家都健健康康上山,平平安安下山⋯⋯
※ 附註:相片攝於頂山-石梯嶺步道
之前帶2歲及4歲的小朋友從風櫃嘴走到石梯嶺看牛,一個斷斷續續走了3公里、一個走6公里到大草皮就沒力;我已經覺得很強了,反正走不動就老爸背著,還算輕鬆寫意,來回13公里,落差也不大。
實在是不敢想像在高海拔的地方,背著小孩走那麼長距離&高度落差 (塔塔加--排雲山莊:8.5公里,海拔上升842公尺);有看到PO文,至少表示他們有安全下山,只是真的希望下次可以多做些準備再上山。
#高山症 #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