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皇戲院將獨家放映《花樣年華》4K 修復版,海報亦剛發佈。
電影我看過應該三或四遍,第一次是大學時,那時開始喜歡電影,在大學圖書館發現它的DVD,雖然早知它是全球知名的電影,但在異鄉看到云云影碟庫中有一隻來自香港舉世認同的佳作,不禁有點自豪。然而,借了碟回家,看罷又不太理解電影好在哪裏。反倒認為王導其他作品如《春光乍洩》更優秀(現在回想,應該是被《春》的話題性吸引)。
第二次看,則可能是回港數年後某夜。看的原因想不起了,大概是因為不相信自己當初的品味,便打開買了的港版DVD再看一遍(那張碟後來送了給一位從荷蘭來港的碩士交換生朋友)。看完比第一次的感覺好很多,特別這次留意到美術上的仔細(的而且確,實在很少有香港電影能夠達到這個境界),唯美地呈現了60年代的香港。我大概明白為何大家(特別是西方世界)這麼喜愛這個電影。
最近一次看,大概是兩年前。因為某些原因,要查看電影主角的造型,順便又看了一遍。這次看Criterion 的藍光版,修復得非常好,只是這次觀影,沒有了第二次看時那種為之驚艷的感覺。電影沒有變,變的只是已看了兩三遍該戲的我,對電影觀察和感受又有些不同。美術是美,但卻覺得周慕雲和蘇麗珍兩人的感情關係沒有像電影其他部份一樣琢磨得那麼深刻。這時,我已看過《偷情記》Brief Encounter 數遍(亦有很多人比較過兩部電影),那是我其中一套最喜愛的電影,即使一對主角(跟《花》一對主角一樣)沒有發生怎麼具戲劇性的情節,但他們的關係、雙方的愛與拉扯,兩人共同面對的困難統統都極之深刻動人。兩人在車站橋下的道別,在月台上的不捨,不光是畫面上構圖漂亮出眾,畫面背後的意義亦為之深刻。相反,珠玉在前,《花樣年華》就有一點比下去。
上年有消息說王把電影修復成4K版本時帶來一些爭議。電影又好像被「修整」過一遍。當然,這是王導的作品,他想怎麼改沒有人會/可阻止,同時亦總會有萬千粉絲支持。不過客觀來說,這次修復(修改?抑或應該用大陸用語「整治」?)真的會把電影的質素提升嗎?或只是又一次消費自己的創作。我不禁有點懷疑。
不過,難得大銀幕上映,我也會入場看一遍。拭目以待。呵呵。
春光 乍 洩 4k修復版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即使心知現在是片商與電影院的困境,也理解版權取得並非易事,那陣子還是忍不住一直向周遭朋友碎念,《阿飛正傳》至少相隔快兩年的時間,但《霸王別姬》盛大重映不過沒多久之前的事,甚至於 Netflix 仍顯眼在線的前提下又再度回到院線,心裡依然有些過不去的埋怨,若真想讓觀眾緬懷他的身影,不如上映其他經典,以王家衛一系列修復計畫來看,《春光乍洩》目前機率不大,若能有《胭脂扣》、《白髮魔女傳》、《縱橫四海》或《金枝玉葉》不是更好?
現在而言,當初在忌日這個時間點重映的重映或許只是前奏,五月開始才準備進入主旋律,最近看到消息公佈時,瞬間熱淚盈眶,原來台灣也跟上了這一波經典再現,就在 5 月 15 日《白髮魔女傳》以及 6 月 5 日《夜半歌聲》的 4K 修復版本即將先後上映,信義威秀也掛上了大型看板,想到又能真正在大銀幕追憶這朝思暮想的完美身影,心情依然相當激動。
「恨這一生,怨這一晚,誰說愛是這樣難
恨愛之間分不散,紅顏白髮更覺璀璨
從前和以後,一夜間擁有,難道這不算,相戀到白頭」
1993 年《白髮魔女傳》1995 年《夜半歌聲》兩部蕩氣迴腸的愛情故事都是于仁泰導演的作品,主題曲皆由張國榮唱出至今仍活在影迷心中的戲中靈魂,有人說還未看電影時,他的歌喉就已先聲奪人,聽不倦輕輕唱著這幾句歌詞,深沉的哀傷與痛楚濃的無法化開,那樣的卓一航就像令狐冲,那樣的宋丹平還是張國榮無可取代的晶瑩剔透,耀眼依舊,深情依舊,風華依舊。
目前全台預定上映的戲院不少,北中南以及東部都有,兩部相當划算的預售票也熱烈開賣,剛自己也速度訂了一波,私心許願未來能推出海報跟其他周邊,有興趣的人歡迎參考 華映娛樂 專頁或點選連結參考:https://reurl.cc/8GvQqy
春光 乍 洩 4k修復版 在 游大東【鴻鵠志-影視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2017年舊文重推/張國榮逝世十七周年 】
四月一日,憶念哥哥。
我的懷念方式有二,也可視為一種習慣,就是在每年哥哥的逝世周年紀念,細聽他兩首偏鋒主打 ── 《偷情》(《紅》/1996)和《枕頭》(《Untitled》/2000),以及重溫他的幕前演出。去年因為電影節選播的緣故,人生第一次在戲院觀賞吳宇森執導的《英雄本色》4K數碼修復版,鏡頭下,狄龍(宋子豪)如此的英氣、發哥(Mark哥)如此的霸氣、哥哥(宋子傑)如此的帥氣(還有稚氣),30年前的經典,再看依然情懷不老,無可替代。
至於今年的選擇,是在網上觀賞張國榮在《浮生六劫》(1980)的演出片段。熟知背景的讀者都知道,年青時的哥哥原本在英國讀書,後來因為父親酗酒中風而中途輟學回港,1977年參加麗的電視舉辦的《第二屆亞洲業餘歌唱大賽》,憑演繹Don McLean經典金曲《American Pie》而獲得香港區亞軍,順理成章簽約麗的當演員,參演過的劇集計有1978年的《鱷魚淚》和《浣花洗劍錄》、1981年的《對對糊》和《甜甜廿四味》等等。
為何刻意選擇《浮生六劫》?因為每逢媒體記者撰文講述哥哥在麗的拍劇的歷史時,總會出現上述這些劇名,惟獨極少提及《浮》劇,其實這齣由李兆熊監製(與麥當雄、屠用雄並稱「麗的三雄」);蕭若元、江龍、程潔茵擔任故事創作的經典港劇,在過去半世紀的本地電視發展史之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1980年2月4日首播的《浮生六劫》,周一至周五,每晚八時追打收視乏力、夏雨主演的「翡翠劇場」《名劍風流》,造就麗的強勁氣勢,及至後來麗的派出《大地恩情》接捧,結果使甘國亮創作的經典《輪流傳》播至22集腰斬,成為五台山一時佳話,講到亞視執笠為止。
翻查資料,《浮生六劫》的「劫」,又稱「劫波」,梵文為「Kalpa」,原為古代印度婆羅門教極大時限的時間單位,佛教沿用之,意思是對人類而言,無法計算的極長時間,說明世界生成與毀滅的過程。
「浮生」二字的詞義相對簡單,就是浮生若夢,人生短暫而虛幻,引伸下去,大概也會聯想得到,《浮生六劫》是長劇格局(全劇76集),因為要說的,正是故事主人公(岳華飾演的程瑞祥)面對1949年中國解放後的大時代變遷(逃難來港、家貧賣妻、拉人力車維生)的起伏跌宕,經歷富貴榮華(自立門戶搞海味生意)和痛苦交纏(與梁淑莊、周慧娟和馬敏兒三女角的情感轇轕;梁淑莊病死令他出現事業危機;與陳秀雯的父女關係欠佳等),走到人生邊上,回望過去,人生旅途不過是一場春夢。
雖然岳華是主角,但張國榮在《浮》劇中極為搶鏡。岳華飾演的程瑞生一角,因為得到上海大亨車月亭(平凡飾)的幫助,才能平步青雲,車月亭有三名子女(改名見家族南遷的背景,有心思),分別是長女車京生(魏秋樺飾)、二女車滬生(馬敏兒飾),以及三子車穗生(張國榮飾)。車穗生的角色設計,看似《儂本多情》(1984)的詹時雨相近(都是富家子弟),其實兩者不盡相同。張國榮飾演的車穗生,是屋企有錢,父親過份溺愛驕縱的貴公子,至於詹時雨,有很重張愛玲筆下《第一爐香》花花公子喬琪喬的影子(當年甚至有指《儂本多情》的劇組抄襲張愛玲原著),他得不到老父寵愛(其母亦然),卻因家中富裕,而變成詹家的「失匙夾萬」。
重溫《浮生六劫》的片段,驚訝張國榮雖然從未接受過任何正統演藝訓練,竟然可以在舉手投足之間,演活了車穗生應有的貴氣(演得極之自然,完全沒有新人的稚嫩感覺),這種氣質,在當時的「五台山鮮肉市場」上甚為罕見,能夠與之競爭的,只有在《輪流傳》飾演王穎兒(森森飾)胞弟王啟聰的陳百強,二人代表不同電視台,透過電視機隔空比併,為港劇中一眾少爺仔角色重新定義,變得更加立體。
去到《浮》劇後段,車月亭死後,車穗生既要揭發趙振鵬(劉志榮飾)的罪證,又要顧及車京生的姊弟情(她是振鵬的女人),性格上變得沉鬱、冷靜,張國榮演繹時,處理得剛剛好,細膩而不過火,十分好看,大概當時麗的節目總監麥當雄發現張國榮是Born to be an actor,所以給予哥哥極重戲份(劉翁可是當年的麗的當家小生,兩者的戲份幾乎一樣多!)。後來哥哥在合約完結後,過檔無綫,結果大紅大紫,漸漸登上巨星之巔,證明麥當雄實在獨具慧眼,不過,倘若當年哥哥念舊,繼續留守麗的(或後來的亞視),他往後成績至少打個三折,而香港的演藝界輝煌歷史亦會完全改寫。
*原文刊於2017年4月1日《蘋果日報》 ─ https://bit.ly/3dJIDP5
*圖片出處:1980年2月9日《電視週刊》
【 憶念哥哥系列 】
*陽光今天這麼燦爛,多麼想你:http://bit.ly/2GpOyfi
*《春光乍洩》之當年王家衛玩即興:https://bit.ly/2UzP2Vv
*新聞故事,張國榮16年前自殺,突發記者何以沒有拍到遺照的內幕:https://bit.ly/2JwbPuU
(01042020)
#游大東 #游大東影視筆記 #張國榮 張國榮國際歌迷會 Leslie Cheung International Fans Club 做乜膠睇電視 Written on the Wind(電影資訊) 快樂的 #張國榮逝世17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