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分工英文動詞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Division of labour、division of labor中文、division of work中文有關電玩與手遊文章或書籍,歡迎來遊戲基地資訊站 ... ... <看更多>
分工英文動詞 在 分工英文動詞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推薦與評價
提供分工英文動詞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Division of labour、division of labor中文、division of work中文有關電玩與手遊文章或書籍,歡迎來遊戲基地資訊站 ... ... <看更多>
分工英文動詞 在 工作/商务常用的'分工合作' 英文怎么说| 每日英语系列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口语化的说法有Let's split the work Or Let's split the task 更高深的说法Divide and conquer 这个phrase本身的历史典故是君王统领们对付敌人时用的 ... ... <看更多>
分工英文動詞 在 Magic English 魔法英語- 今年學測非選擇題閱卷開始了 的推薦與評價
翻譯: A.「必須」譯成must或should,後面直接接原型動詞就可, ... 英文作文談家事分工: 掃地:sweep,不是sweap,拖地:mopping,很多人少了 ... ... <看更多>
分工英文動詞 在 [好文] 余光中〈怎樣改進英式中文〉2 名詞- 精華區Translation 的推薦與評價
比起中文來,英文不但富於抽象名詞,也喜歡用抽象名詞。英文可以說「他的收入
的減少改變了他的生活方式」,中文這麼說,就太西化了。英文用抽象名詞「減少
」做主詞,十分自然。中文的說法是以具體名詞,尤其是人,做主詞:「他因為收
入減少而改變生活方式」,或者「他收入減少,乃改變生活方式」。
中文常用一件事情 (一個短句)做主詞,英文則常用一個名詞 (或名詞片語)。
「橫貫公路再度坍方,是今日的頭條新聞」,是中文的說法。「橫貫公路的再度坍
方, 是今日的頭條新聞」,就是英文語法的流露了。同理,「選購書籍,只好委託
你了」是中文語法。「書籍的選購,只好委託你了」卻是略帶西化。「推行國語,
要靠大家努力」是自然的說法。「推行的國語,要靠大家的努力」卻嫌冗贅。這種
情形也可見於受詞。例如「他們杯葛這種風俗的繼續」,便是一句可怕的話。無論
如何,「杯葛繼續」總嫌生硬。如果改成「他們反對保存這種風俗」,就自然多了。
英文好用抽象名詞,其結果是軟化了動詞,也可以說是架空了動詞。科學、社會科
學與公文的用語,大舉侵入了日常生活,逼得許多明確而有力動詞漸漸變質,成為
面無表情的片語。下面是幾個常見的例子:
apply pressure: press
give authorization: permit
send a communication: write
take appropriate action: act
在前例之中,簡潔的單音節動詞都變成了含有抽象名詞的片詞,表面上看來,顯得
比較堂皇而高級。例如 press 變成了 apply pressure,動作便一分為二,一半馴
化為靜止的抽象名詞 pressure,一半淡化為廣泛而籠統的動詞 apply。巴仁
(Jacques Barzun)與屈林 (Lionel Trilling) 等學者把這類廣泛的動詞叫做「弱動
詞」(weak verb)。他們說:「科學報告不免單調而冷淡,影響之餘,現代的文體喜
歡把思路分解成一串靜止的概念,用介詞和通常是被動語氣的弱動詞連接起來。」
巴仁所謂的弱動詞,相當於英國小說家歐威爾所謂的「文字的義肢」(verbal false
limb) 。當代的中文也已呈現這種病態,喜歡把簡單明瞭的動詞分解成「萬能動詞
+抽象名詞」的片詞。目前最流行的萬能動詞,是「作出」和「進行」,惡勢力之
大,幾乎要吃掉一半的正規動詞。請看下面的例子:
(一) 本校的校友對社會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二) 昨晚的聽眾對訪問教授作出了十分熱烈的反應。
(三) 我們對國際貿易的問題已經進行了詳細的研究。
(四) 心理學家在老鼠的身上進行試驗。
不管是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這樣的語法都是日漸西化的現象,因為中文原有的動詞
都分解成上述的繁瑣片語了。前面的四句話本來可以分別說成
(一) 本校的校友對社會貢獻很大。
(二) 昨晚的聽眾對訪問教授反應十分熱烈。
(三) 我們對國際貿易的問題已經詳加研究。
(四) 心理學家用老鼠來做試驗。(或:心理學家用老鼠試驗。)
巴仁等學者感概現代英文喜歡化簡為繁、化動為靜、化具體為抽象、化直接為迂迴
,到了「名詞成災」(noun-plague) 的地步。學問分工日細,各種學科的行話術語
,尤其是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夾槓」,經過本行使用,外行借用,加上「新聞體」
(journalese) 的傳播,一方面固然使現代英文顯得多彩多姿,另一方面卻也造成混
亂,使日常用語斑駁不堪。英國詩人格雷夫斯 (Robert Graves, 1895-1986) 在短
詩〈耕田〉 (Tilth) 裏批評這現象說:
Gone are the sad monosyllabic days
When "agricultural labour" still was tilth;
And "00% approbation", praise;
And "pornographic modernism", filth-
And still I stand by tilth and filth and praise.
「名詞成災」的流行病裏,災情最嚴重的該是所謂「科學至上」(scientism)。在
現代的工業社會裏,科學早成顯貴,科技更是驕子,所以知識分子的口頭與筆下,
有意無意,總愛用一些「學術化」的抽象名詞,好顯得客觀而精確。有人稱之為「
偽術語」(pseudo-jargon)。例如:明明是 first step,卻要說成 initial phase
:明明是letter,卻要說成 communication,都屬此類。
中文也是如此。本來可以說「名氣」,卻憑空造出一個「知名度」來,不說「很有
名」,卻要迂迴作態,貌若高雅,說成「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真是酸腐可笑。另
一個偽術語是「可讀性」,同樣活躍於書評和出版廣告。明明可以說「這本傳記很
動人」,「這本傳記引人入勝」,或者乾脆說「這本傳記很好看」,卻要說成「這
本傳記的可讀性頗高」。我不明白這字眼怎麼來的,因為這觀念在英文裏也只用形
容詞 readable而不用抽象名詞 readability。英文會說:The biography is
highly readable,卻不說The biography has high readability。此風在臺灣日
漸囂張。在電視上,記者早已在說「昨晚的演奏頗具可聽性」。在書評裏,也已見
過這樣的句子:「傳統寫作品只要寫得好,豈不比一篇急躁的實驗小說更具可看性
?」
我實在不懂那位書評家以不能說「豈不比一篇……更耐看(更動人)?」同理,
「更具前瞻性」難道真比「更有遠見」要高雅嗎?長此以往,豈不要出現「他講的
這件趣事可笑性很高」一類的怪句?此外,「某某主義」之類抽象名詞也使用過度
,英美有心人士都主張少用為妙。中國大陸文章很愛說「富於愛國主義的精神」,
其實頗有語病。愛國只是單純的情感,何必學術化為主義?如果愛國也成主義,我
們不是也可以說「親日主義」、「仇美主義」、「懷鄉主義」?其次,主義也就是
一種精神,不必重複,所以只要說「富於愛國精神」就夠了。
名詞而分單數與複數,是歐語文的慣例。英文文法的複數變化,比起其他歐洲語文
來,單純得多。請看「玫瑰都很嬌小」這句話在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義
大利文裏的各種說法:
The roses are small.
Les roses sont petites.
Die Rosen sind klein.
Las rosas son chiquitas.
Le rose sono piccole.
每句話都是四個字,次序完全一樣,都是冠詞、名詞、動詞、形容詞。英文句裏,
只有動詞跟著名詞變化,其他二字則不分單、複數。德文句裏,只有形容詞不變。
法文、西班牙文、義大利文的三句裏,因為做主詞的名詞是複數,其他的字全跟著
變化。
幸而中文的名詞沒有複數的變化,也不區分性別,否則將不勝其繁瑣。舊小說的對
話裏確有「爺們」、「娘們」、「ㄚ頭們」等複數詞,但是在敘述的部分,仍用
「諸姐妹」、「眾ㄚ鬟」。中文要表多數的時候,也會說「民眾」、「徒眾」、
「觀眾」、 「聽眾」,所以「眾」也有點「們」的作用。但是「眾」也好,「們」
也好,在中文裏並非處處需要複數語尾。往往,我們說「文武百官」,不說「官們」
,也不說「文官們」、「武官們」。同理「全國的同胞」、「全校的師生」、「所
有的顧客」、「一切乘客」當然是複數,不必再畫蛇添足,加以標明。不少國人惑
於西化的意識,常愛這麼添足,於是「人們」取代原有的「人人」、「大家」、
「大眾」、「眾人」、「世人」。「人們」實在是醜陃的西化詞,林語堂絕不使用
,希望大家也不要使用。電視上也有人說「民眾們」、「聽眾們」、「球員們」,
實在累贅。尤其「眾、們」並用,已經不通。
中文詞不分數量,有時也會陷入困境。例如「一位觀眾」顯然不通,但是「觀眾之
一」卻嫌累贅,也欠自然。「一位觀者」畢竟不像「一位讀者」那麼現成,所以,
「一位觀眾來信說……」之類的句子,也只好由它去了。
可是「……之一」的氾濫,卻不容忽視。「……之一」雖然是單數,但是背景的意
識卻是多數。和其他歐洲語文一樣,英文也愛說 one of my favorite actresses,
oneof those who believe……, one of the most active promoters。中文原無
「……之一」的句法,現在我們說「觀眾之一」實在是不得已。至於這樣的句子:
劉伶是竹林七賢之一。
作為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
目前已經非常流行。前一句雖然西化,但不算冗贅。後一句卻惡性西化的畸嬰,不
但「作為」二字純然多餘,「之一的」也文白來雜,讀來破碎,把主詞「劉伶」壓
在底下,更是扭捏作態。其實,後一句的意思跟前一句完全一樣,卻把英文的語法
as one of the Seven Worthies of Bamboo Grove, Liu Ling……生吞活剝地搬到
中文裏來。
所以,與其說「作為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以嗜酒聞名」,何不平平實實地說「劉伶
是竹林七賢之一,以嗜酒聞名」?其實前一句也儘有辦法不說「之一」。中文本來
可以說「劉伶乃竹林七賢之同儕」;「劉伶列於竹林七賢」;「劉伶躋身竹林七賢」
;「劉伶是竹林七賢的同人」。
「竹林七賢之一」也好,「文房四寶之一」也好,情況都不嚴重,因為七和四範圍
明確,同時邏輯上也不能逕說「劉伶是竹林七賢」,「硯乃文房四寶」。目前的不
良趨勢,是下列這樣的句子:
紅樓夢是中國文學的名著之一。
李廣乃漢朝名將之一。
兩句之中。「之一」都是蛇足。世間萬事萬物都有其同儔同類,每次提到其一,都
要照顧到其他,也未免太周到了。中國文學名著當然不止一部,漢朝名將當然也不
會祇有一人,不加上這死心眼的「之一」,絕對沒有人會誤會你孤陋寡聞,或者掛
一漏萬。一旦養成了這種惡習,只怕筆下的句子都要寫成「小張是我的好朋太之一」
,「我不過是您的平庸的學生之一」,「他的嗜好之一是收集茶壼」了。
「之一」之病到了香港,更變本加厲,成為「其中之一」。在香港的報刊上,早已
流行「我是聽王家的兄弟其中之一說的」或者「大衛連一直以來都是我最喜歡的導
演其中之一」這類怪句。英文複數觀念為害中文之深,由此可見。
這就說到「最……之一」的語法來了。英文最喜歡說「他是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之
一」,好像真是精確極了,其實未必。「最偉大的」是抬到至高,「之一」卻稍加
低抑,結果只是抬高,並未真正抬到至高。你並不知道「最偉大的思想家」究竟是
幾位,四位嗎,還是七位,所以彈性頗大。兜了一個大圈子回來,並無多大不同。
所以,只要說「他是一個大名人」或「他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就夠了,不必迂而迴
之,說什麼「他是最有名氣的人物之一」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6.80.184
... <看更多>